一、电视的黄金年代与衰落的争议

二十年前,电视还是全世界家庭的“客厅中心”。无论是美国的 NBC、英国的 BBC,中国的央视,还是日本的 NHK,都曾经主导大众娱乐与新闻传播。
然而,随着 Netflix、YouTube、Disney+ 等流媒体平台的崛起,传统电视台的地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。许多国家的电视台收视率直线下降,广告主纷纷转向线上,甚至出现大规模裁员和停播潮。

但奇怪的是,并不是所有电视台都陷入衰落。在一些国家,它们仍然活得很好,甚至依然是主流媒体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分化?


二、电视台的困境:流媒体带来的三重冲击

1. 用户习惯转移

年轻一代不再守在电视机前等待“固定时间”的节目,他们更习惯 随点随播。

  • 流媒体提供了海量内容,用户可以“一口气刷剧”。
  • 碎片化观看(地铁上刷 YouTube、午休看短剧)取代了“晚间黄金档”。

2. 广告模式崩塌

  • 电视台的核心收入来源是广告,但观众流失导致广告价格下降。
  • 广告主更倾向投放可精准追踪的数字广告(Facebook Ads、Google Ads)。

3. 内容竞争失衡

  • 流媒体平台有更强的资金与全球市场,能砸出高质量原创剧集。
  • 电视台受限于预算,难以持续产出与《纸牌屋》《鱿鱼游戏》抗衡的内容。

结果就是:许多电视台被迫转型,或者逐渐被淘汰。


三、为什么有些电视台依然活得很好?

并不是所有国家的电视台都被流媒体压制,一些电视台甚至依然拥有强势地位。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:

1. 公共广播体系的支撑

像 BBC(英国)、NHK(日本)、ARD/ZDF(德国) 等电视台,属于公共广播机构。

  • 资金模式:由政府拨款或收取“电视执照费”支持,减少对广告依赖。
  • 内容定位:承担公共服务职能(新闻、教育、文化传承),而非单纯娱乐竞争。
  • 社会信任度:在重大新闻事件中,它们往往被视为“权威信息源”。

因此,这些电视台能“活下去”,即便流媒体再火,它们依然有存在感。

2. 地区文化与语言壁垒

在语言和文化高度本土化的国家,电视台依旧是主流。

  • 韩国 KBS/MBC/SBS:韩剧仍然有强大的受众基础,流媒体无法完全替代。
  • 印度 Doordarshan 与地区电视台:印度本地化语言节目丰富,电视普及率高。
  • 拉美国家的肥皂剧传统:电视仍然是家庭娱乐核心。

流媒体虽然全球化,但要深入本地市场,往往受限于文化与语言的“护城河”。

3. 政治与信息控制

在一些国家,电视台不仅是娱乐工具,更是 政府的宣传渠道。

  • 中国的央视、地方卫视依然有庞大受众,且在政策推动下保持强势。
  • 中东部分国家,电视台与国家政治紧密结合,掌握独家资源(世界杯转播权、宗教节目)。

这种情况下,电视台几乎不可能被完全取代。

4. 直播与体育版权的优势

流媒体很难完全替代 体育赛事与重大活动的直播:

  • 超级碗(Super Bowl)依然是美国电视收视率最高的节目。
  • 奥运会、世界杯等赛事的转播权,仍然牢牢掌握在电视台手中。
  • 在突发新闻(自然灾害、重大事故)中,电视的“实时权威性”仍不可替代。

这让一些电视台依旧是观众获取信息的首选。


四、被流媒体吞没的电视台:典型案例

1. 美国的地方电视台

  • Hulu、Netflix、YouTube TV 崛起后,美国地方台收视率骤降。
  • 大量年轻人“剪线(Cut the Cord)”,完全放弃有线电视订阅。
  • 许多地方台只能靠并入大型媒体集团(如 Sinclair)艰难维持。

2. 北欧与部分欧洲小国电视台

  • 北欧国家流媒体普及率极高,许多观众不再看传统电视。
  • 广告市场萎缩,电视台依赖政府补贴才能生存。

3. 一些发展中国家的“边缘化”电视台

  • 在智能手机普及的国家,年轻人直接跳过电视阶段,进入 移动流媒体时代。
  • 比如东南亚部分地区,本地电视台被 YouTube 完全压制。

五、电视台的转型:融合与数字化

面对流媒体的冲击,许多电视台并没有坐以待毙,而是积极转型。

1. 自建流媒体平台

  • BBC 推出了 iPlayer,在英国本地与 Netflix 抗衡。
  • 日本 NHK 推出 NHK+,可以回看节目。
  • 美国电视网与好莱坞合资打造 Peacock(NBC)、Paramount+(CBS)、HBO Max(华纳),进军流媒体战场。

2. 混合模式

  • 一边保持传统电视直播(尤其是新闻、体育),一边将剧集放到自家流媒体。
  • 例如 Disney 同时运营 ABC 电视台与 Disney+,形成互补。

3. 拥抱短视频与社交平台

  • 韩国 KBS、SBS 将节目片段投放到 YouTube,二次传播带动影响力。
  • 美国电视节目在 TikTok、Instagram 上运营官方账号,与年轻人保持连接。

六、为什么有些电视台更难转型?

  1. 资金不足:小国家电视台难以投入巨额资金开发流媒体平台。
  2. 受众老龄化:一些电视台观众群体以中老年人为主,转型动力不足。
  3. 版权流失:热门影视版权被 Netflix、Amazon 买走,电视台缺乏核心内容。
  4. 政策限制:部分电视台受政府管控过严,缺乏市场化竞争力。

这导致它们在流媒体时代几乎没有生存空间。


七、未来:电视台与流媒体的共生关系

未来的媒体格局,不太可能是“流媒体彻底消灭电视台”,而更可能是:

  1. 权威信息 + 娱乐分工
    • 电视台负责权威新闻、公共事件直播。
    • 流媒体提供个性化娱乐与点播体验。
  2. 体育与重大活动仍是电视的堡垒
    • 世界杯、奥运会、国家庆典,这些节目依旧属于电视“保留阵地”。
  3. 融合发展
    • 越来越多电视台会成为“混合媒体”,既有传统频道,也有流媒体端口。

换句话说,电视台会逐渐“弱化”,但不会彻底消失。


八、电视台的生存密码

为什么有些电视台能活到今天,而有些被流媒体吞没?核心在于:

  • 是否有 公共资金 支撑;
  • 是否有 本地文化与语言优势;
  • 是否掌握 独家直播版权与政治话语权;
  • 是否能 快速完成数字化转型。

那些能适应时代、找到差异化定位的电视台,依然能在流媒体时代找到生存空间;而缺乏资源与创新的小电视台,注定会被淘汰。

最终,无论电视台还是流媒体,本质都是 内容与用户注意力的竞争。在高速发展的数字社会,唯一不变的真理就是:谁能满足观众需求,谁就能活得更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