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打开视频,第一眼看到是 1 小时 53 分钟的正片,我当场关掉。”

“谁还在认真看完整剧?AI 已经剪好精华了好吗!”

如果你也是这种“快进党”,那恭喜你——2025 年你非常主流。

短视频不仅没有降温,反而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主流叙事方式。不论你在刷 YouTube、Netflix、抖音、B 站、TikTok 还是 X,几乎都逃不开这些“15 秒—60 秒”的内容轰炸。

长视频真的“凉”了吗?还是说,我们的注意力与时间,被这个高速运转的世界彻底重构了?


一、30 秒短片:信息焦虑时代的“多巴胺快餐”

先来看一组惊人的数据:

  • 2025 年 Q1,YouTube Shorts 的日均播放量突破 900 亿;
  • TikTok 用户平均每天刷视频 98 分钟,其中超过 70% 的时间集中在 1 分钟内的短片;
  • Netflix 内部调研显示,超过 62% 的 Z 世代曾因为“剧集太长”而放弃点击播放。

这意味着什么?

在当下这个“注意力稀缺”的时代,短视频恰好成为了人们在碎片时间里获得情绪满足的最优解。只需短短几十秒,就能实现“我想笑一笑”“我想知道一下某事”“我想感受一下情绪共鸣”。

这不仅是娱乐方式的演变,更是生存策略的优化。

我们每天接触的资讯越来越多、时间却越来越碎。通勤地铁上、排队买咖啡时、开会前的间隙、甚至睡前关灯前的几分钟——都是短视频天然的容身之所。

而这些短片之所以让人上瘾,不仅是内容轻盈,还因为它们完美契合了现代人对“即时满足”的渴望。加上 AI 剪辑的助力,短视频甚至变得比人更懂人。


二、不是长视频没内容,是我们没精力看

需要强调的是:并非长视频就没有价值,问题只是出在“时间和耐心”上。

其实很多人依旧会在特定场景下享受长视频:

  • 周末宅家,一口气追完整季剧集;
  • 晚上入睡前,放一集慢综艺当“背景白噪音”;
  • 假期旅行中,看纪录片感受别样文化风景;

只不过,这些完整沉浸的“观看时间”,越来越稀缺了。

我们对内容的消费方式正在改变:

过去现在
从头认真看完刷 AI 剪辑的剧情概览
追更等更新只看全集直接追完
看内容本身看评论区、看“二创”、看剪辑再创作

平台当然也看出了这种“看不完”的焦虑。


三、AI + 剪辑 = 爆款制造机

2025 年,短视频的疯狂崛起,另一个关键动力就是——AI 剪辑技术的普及和进化。

以往做一个剪辑视频可能需要:

  • 会剪辑软件
  • 找配音、字幕、素材
  • 有时间、有创意、有团队

而现在,你只需要一个 prompt:

“帮我生成一段《热辣滚烫》的剧情概览,用解说 + 表情包 + meme 音效。”

几分钟内,AI 自动帮你搞定一切:配乐、音效、转场、字幕、文案、解说全套生成,还能一键适配多平台格式。

这也让短视频创作门槛大幅降低,内容爆发如潮水般袭来:

  • “AI 剧情解说号”:3 分钟看完 30 集电视剧;
  • “AI 整活博主”:热梗复刻、明星模仿、脑洞剧情剪辑;
  • “AI 新闻拆解”:一分钟说清热点事件逻辑;

这些内容更容易爆、互动更高、算法更喜欢,而平台当然也乐见其成。


四、但“短视频疲劳”也正在蔓延?

值得注意的是,2025 年也迎来了一个反潮流的声音:短视频疲劳。

有不少人开始表达这种情绪:

  • “刷了一小时短视频,什么都看了,却什么也没记住”;
  • “注意力越来越短,一部剧集连一集都追不下去”;
  • “太多剪辑了,想自己看原片的情绪反而更强烈”;

这其实就是“信息摄入过载”+“情绪快感麻木”的副作用。

于是,一些创作者和平台开始逆势操作:

  • 内容创作者回归长 vlog,记录一整天或完整故事线;
  • 平台推出慢综艺、纪录片、新形态纪实类内容;
  • 有些用户反而更愿意花时间看“高质量解读”、“深度长访谈”。

这证明了一点:短视频的爆发,不是长内容的终结,而是提醒我们内容本质更重要——形式在变,但真正打动人的故事,永远不会过时。


五、“短吸引 + 长沉淀”:内容创作者的新战法

对于内容创作者和品牌主而言,最重要的问题不是“长视频还有没有机会”,而是:

如何通过短内容抓住注意力,再通过长内容沉淀用户?

下面是一些实际策略建议:

1. 拆解式运营

把一个长内容,拆成若干个“短视频点”:

  • 一个完整 vlog,拆成“高能片段”+“情绪高潮”+“搞笑花絮”;
  • 一部纪录片,先发布“人物介绍”+“金句摘录”+“幕后花絮”;

2. 用短内容引流到长平台

  • 在抖音/Shorts 上设置“钩子”,比如“完整版在 B 站/YouTube”;
  • 在短片末尾加字幕引导:“看全集,请搜索 XXX”;

3. 构建内容矩阵

  • 不同平台承担不同角色:TikTok 负责破圈传播,B 站负责深度承载;
  • 同一内容做多种形态适配:竖屏爆款、横屏完整、文字图文补充;

就像现在很多小说作者,会先用“短篇人设片段”在抖音吸引粉丝,再引导去小说 APP 看全集连载。


六、短视频的胜利,是“用户沟通方式”的胜利

长视频是否“凉了”?不绝对。

它只是在变形,被折叠,被浓缩,被包裹在“能快速吸引注意”的外衣里。

2025 年的用户,不缺选择,但缺“立刻被打动的瞬间”。

所以,哪怕是长内容,也必须具备“30 秒就能抓住人”的能力。

短视频的胜利,从来不只是视频长度的变化,而是一次“用户沟通方式的革新”。


内容的本质不会消失,只是表现形式在迭代

当我们在讨论“长视频凉了没”,其实也在反思一个问题:

内容创作的未来,到底走向哪里?

答案或许是:走向“适配用户注意力模式”的全链路创作。

你可以在短时间内抓住观众,但最终留住他们的,仍然是内容的深度、共鸣、故事性。

30 秒不会消灭长视频,但它会筛掉那些无聊的长视频。

只有真正理解用户需求,懂得在不同平台讲好同一个故事的创作者,才会成为这个注意力经济时代真正的赢家。

By vader