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综艺不是“娱乐八卦”,而是文化表达
提到“综艺”,很多人脑中浮现的是明星做游戏、尬笑、炒 CP、哭惨卖情绪的传统节目套路。但如果你“翻墙”打开 YouTube 或 Netflix,会惊讶地发现,世界各地的综艺节目和你印象中的差很大:
- 欧美综艺讲究“观点输出”和“讽刺批判”,不怕“踩线”,也不怕“冷门”;
- 韩国综艺则以“高度实验性”“细致剪辑”和“极致设定”出圈,节目可疯癫也可走心。
综艺,在别的国家不是娱乐的最低段位,反而是创新力与文化自觉的试金石。这种差异是如何形成的?今天就从创作逻辑、审查环境、观众生态三个角度,带你解构欧美和韩国综艺的巨大不同。
二、创作自由度:欧美敢说话,韩国敢试验
1. 欧美综艺:观点至上,尺度放飞
欧美综艺节目尤其是美国、英国,常常用“段子”说真话,用“搞笑”做批判:
- 《The Daily Show》《Last Week Tonight》:用脱口秀形式解析政治、科技、社会议题,信息密度极高,时事讽刺堪称一绝。
- 《SNL》:讽刺政要、明星、企业,一言不合就模仿总统,不怕争议反而靠争议火。
- 《Hot Ones》:一边吃辣鸡翅一边做深度采访,让明星放下人设,讲出真话。
欧美节目可以调侃宗教、政府、LGBT、种族等话题,甚至成为公众政治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。这种“敢讲”的底气,源自言论自由与创作保护机制——节目不需要审核通过才能播出,只需承担法律责任即可。
2. 韩国综艺:玩法无限,形式创新
韩国综艺另一种路线:玩法为王,制作精细,疯得有逻辑。
- 《Running Man》《两天一夜》:户外闯关真人秀,游戏机制设定极强。
- 《换乘恋爱》《单身即地狱》:恋综开脑洞,既抓马又有社会观察。
- 《Workman》《文明特急》:网综形式反套路,打破传统人设框架,呈现社会职业、明星访谈等新内容。
- 《第五共和国》《Super Band》:严肃题材也能做成综艺,融合历史、音乐、人物传记。
韩国综艺追求“结构完整性”和“剪辑美学”,一集节目的分镜头脚本可以细化到秒。它并不靠“敢说”博眼球,而靠“怎么玩”赢关注。
三、审查与播出制度:谁更自由?谁更巧妙?
欧美:节目先播出,再审视
美国、英国等国家综艺节目的运作逻辑是:“平台责任制”,即创作内容无需事先送审,由平台自主决定是否播出,事后如有违规再由观众投诉或法律介入处理。
所以我们经常能看到美剧或综艺节目中出现脏话、性别议题、药物争议、政治讽刺等“敏感”内容,播出自由度高。
当然,并不意味着毫无规则:
- FCC(联邦通信委员会)对电视台有基本道德规范指引;
- 在线平台(如Netflix、YouTube)自有分级制度和内容标签;
- 广告商影响节目导向,部分内容可能因商业利益“被自我审查”。
韩国:提前送审+精细规避
韩国综艺虽然“疯”,但其实监管非常严格,主要审查方向包括:
- 政治敏感言论
- 暴力血腥内容
- 性别歧视/性暗示
- 迷信/虚假医学信息
- 明确的广告植入
电视台播出前都要送交 KCSC(韩国放送通信审议委员会)审查,网综虽监管较松,但也会接受平台自律审查。
因此韩国综艺擅长“软调侃”“拐弯说”,比如用 CG 特效吐槽嘉宾、用“哔哔”音效遮蔽敏感内容、甚至用弹幕和字幕做“暗讽”。
它在“不能说”的体系里做出了“怎么说”的极致美学。
四、观众生态与文化习惯:你看的是综艺,他们看的是共鸣
欧美观众:信息密集,观点导向
欧美观众偏好“表达”和“议题”,综艺对他们而言是“轻议政”的方式。例如:
- 脱口秀是大学生和中产日常获取政治信息的渠道;
- 社会议题型节目能带动投票率和公共讨论;
- 娱乐新闻类节目既八卦也输出价值观。
这类观众愿意为“脑洞大开”买单,喜欢“你说我不敢说”的表达方式。
韩国观众:情绪共鸣 + 国民性追求
韩国综艺的成功与其“情绪浓度”密不可分:
- 强调“团魂”“默契”“眼神交流”等文化符号;
- 喜欢“疯中带暖”“玩中带感”的混合表达;
- 喜欢看到明星“破人设”,普通人“逆袭感”。
韩国观众重视情感共鸣和团队协作,因此这类节目容易走心,也容易上头。
五、中国综艺借鉴了谁?错过了谁?
中国的综艺发展早期主要借鉴韩国:
- 游戏设定、主持风格、摄影剪辑上都高度模仿《Running Man》体系
- 恋综、职场综艺、观察室机制也照搬不少
近年来也开始借鉴欧美路线:
- 《脱口秀大会》《十三邀》《显微镜下的大明》尝试“话题输出”
- 网络平台涌现更多“知识型综艺”“文化类访谈”
但依然面临以下问题:
- 审查尺度限制使得很多话题“开不了口”
- 真人秀剧本痕迹太重,真实性缺失
- 剪辑风格趋同,难出新意
六、不只是娱乐,而是表达方式的进化
看综艺这件事,看的是一国表达生态的“副产品”。
欧美综艺像是“话语训练场”,观点优先;
韩国综艺是“情绪高光站”,体验优先;
而我们则正在从“节奏填满”的综艺时代,转向“意义表达”的新尝试。
综艺的最终走向,不是更花哨的包装,而是更聪明的表达。
要想看得过瘾,首先要能看得见。
翻过去,你会发现,综艺这玩意,原来还能这么拍。
(以及,节目组花的钱其实比剧组多得多,你还敢说这是“轻松综艺”?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