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什么是“996”,为什么越来越人多想逃?

在中国,“996”几乎成了现代职场的标志性术语:早9点上班、晚9点下班、每周工作6天。这种高强度、低自主的劳动模式虽然曾被视为“奋斗者文化”,但如今越来越多年轻人对其表示抗拒。

与此同时,在海外,另一种生活方式正在悄然成为主流——数字游牧、远程协作、斜杠多职、自由职业,统统成为当代年轻人“逃离朝九晚六”的替代解。

从泰国清迈的海边咖啡馆,到葡萄牙里斯本的共享办公空间;从 YouTube 上的数字创作者,到 Substack 上的写作人;再到 Fiverr、Upwork 上的跨国兼职者,他们构成了一种“去公司化”“去办公室化”的全球工作流试验场。

这不是躺平,而是另一种维度的“反卷”。


二、“数字游牧人”正在全球迁徙

1. 他们是谁?

数字游牧人(Digital Nomads)是一群依赖网络、可远程工作的人。他们不固定居住地,常在全球不同城市之间移动。

  • 多为自由职业者、远程公司员工、创业者、内容创作者
  • 擅长技能如:编程、设计、写作、视频剪辑、运营等
  • 工具组合常见:Macbook + Notion + ChatGPT + Google Workspace + VPN

他们选择生活成本低、气候宜人、网络良好、签证政策宽松的地方,例如:

  • 东南亚:泰国清迈、印尼巴厘岛、越南岘港
  • 欧洲:葡萄牙里斯本、西班牙巴塞罗那、克罗地亚
  • 拉美:墨西哥城、哥伦比亚麦德林

2. 不是度假,是效率重构

与其说他们在“环游世界”,不如说他们在重建生活-工作的边界感:

  • 上午远程开会,下午冲浪写稿,晚上录播客剪视频
  • 没有老板盯着KPI,但有客户、观众、订阅者构成新责任体系
  • 对空间、节奏、工具、时间的掌控力更强

更重要的是,他们把生活质量放回了“优先级”。


三、远程创作者的“自我工厂”如何运转?

YouTube 上的 vlog 主、Instagram 的博主、Newsletter 写作者、播客主理人、AI 工具培训师……都是当代“远程创作者”的面孔。

他们是“一个人就是一家公司”的典型。

1. 内容就是工作,IP 就是资产

不同于传统“下班做自媒体”,远程创作者将内容当成主业:

  • YouTuber:用广告+会员+推广营收(如 Ali Abdaal)
  • Newsletter 写作者:在 Substack 上靠订阅与赞助生活(如 The Browser)
  • TikTok 主播:短视频带货/内容变现/出书接单

这些创作者不依附某个平台,而在多个平台同步输出、经营社群、跑流量模型。

2. 工具即是“团队”

很多人用 AI 工具充当“数字助手”构建工作流:

  • ChatGPT / Claude:起草脚本、润色内容、做客户回复
  • Notion / Obsidian:内容整理、发布计划、项目进度管理
  • Canva / CapCut / Descript:图文与视频剪辑

他们不需要“组建团队”,而是用工具堆叠出内容工厂。

3. 自我驱动与结构化生活

看似自由,其实更讲纪律:

  • 有人每天 7 点晨跑后做早间视频剪辑
  • 有人周一拍内容,周二剪辑,周三发推,周四出播客
  • 有人用 Google Calendar + Notion + Calendar AI 管理每日节奏

远程创作者不是“爽”,而是“目标明确、步调自控”。


四、斜杠青年的多重身份实验

“一个人可以是程序员 + 模型接单者 + Newsletter 写作者 + 插画卖家。”

这类人被称为斜杠青年(Slashers),他们同时拥有多个职业身份、收入来源、时间组织方式。

1. 收入多元化 = 抗风险能力

尤其在全球经济不稳定的时代,多份兼职或副业意味着不依赖某一公司或市场:

  • 在 Fiverr 上接设计单
  • 在 Etsy 上卖手工画
  • 在 Notion 上售卖知识模板
  • 在 YouTube 上变现流量

2. 自我实现与内在认同

对他们来说,工作不只是收入来源,也是自我价值的体现:

  • “我喜欢写作,不代表我要做全职作家。”
  • “我会剪视频,不代表只能做后期。”
  • “我白天当产品经理,晚上做播客不冲突。”

斜杠青年正在用“身份多元性”对抗“职场单轨制”。


五、他们的工作节奏:不“躺平”,但极“自控”

这类“反996”实验者,并非“不努力”,只是对“努力方式”有不同定义:

模式传统职场远程/游牧/斜杠型
工作地点固定办公室全球任意地点
上下班制度统一考勤、打卡制自我设定节奏
工作内容被安排,垂直分工自主规划内容
汇报对象上司、团队、组织自己/客户/观众
时间支配局限高自由度

他们真正关心的是:

  • 时间是否被有效使用?
  • 精力是否服务于自己热爱的方向?
  • 技能是否能复利地滚动发展?

“自由职业”不是放弃秩序,而是创造新秩序。


六、支持系统:社区、签证、平台、VPN

这种全球化劳动方式得以实现,也有以下“支撑条件”不可或缺:

1. Nomad 社区

  • 在 Reddit、Facebook、Discord、X 上有大量“数字游牧人群组”
  • 分享签证、住宿、办公地、税收避坑指南
  • 举办线下聚会、虚拟 coworking、工具分享会

2. “数字游牧签证”政策扩张

越来越多国家推出专为远程工作者设计的签证:

  • 爱沙尼亚、葡萄牙、克罗地亚、墨西哥、哥斯达黎加……
  • 允许 6 个月–2 年不等的合法远程生活

3. 数字平台服务商

  • Nomad List:推荐宜居城市评分
  • Remote OK:远程工作机会平台
  • Deel、Remote.com:处理国际薪酬、合同

4. 跨国访问工具如 VPN

  • 大陆用户访问海外协作平台(如 Slack、Notion、YouTube)常需翻墙
  • VPN 工具如 Skyline VPN 支持智能分流、低延迟加速、设备同步

这些工具和社群,构成了远程新工作者的“数字栖息地”。


七、“反996”不只是时间表的抗议,更是生活模式的重构:

  • 不再以“工位在不在”定义是否有价值
  • 不再把“公司评估”当作唯一目标
  • 不再将“忙碌”当作唯一正当性

他们要的不是“不工作”,而是“有意义地工作”;
不是“爽一把”,而是“持续、稳定、精神愉快地生存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