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凌晨的摇晃,打破了“不会地震”的神话
2025年8月24日清晨6:13,马来西亚南部的许多居民突然感受到地面轻微晃动,尤其是柔佛、马六甲、森美兰与彭亨南部地区,社交媒体瞬间刷屏:“马来西亚地震了?”
这并不是错觉——根据马来西亚气象局(MetMalaysia)报告,当天在柔佛昔加末(Segamat)发生了一场4.1级地震,震源深度仅为10公里,虽然不属于破坏性地震,却由于震中接近人口聚集区,加之震源浅,导致多个州属的高楼住户感受到明显晃动。
对于很多人来说,这是他们人生第一次在马来西亚“被地震”,也第一次质疑自己从小到大的认知:“我们不是生活在一个不会地震的国家吗?”
二、“马来西亚不会地震”?这其实是误解
许多大马人对地震的印象,都停留在“那是印尼、日本的事”,而我们“非常安全”。这个认知并非完全空穴来风。
✅ 马来西亚的确远离主要地震带
地球上的地震主要发生在板块交界处。印尼地处太平洋板块、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,是典型的“地震超级活跃区”;而马来西亚地处欧亚板块内部,较远离活跃地震带,因此地质相对稳定。
也因此,过去数十年里,马来西亚鲜有重大地震灾害,逐渐形成“安全区”的公众印象。
❌ 但“远离震中”≠“零风险”
近年来,随着全球地壳活动频繁、数据公开透明,加上社交媒体的传播速度提升,我们逐渐意识到:
- 马来西亚并非完全没有地震
- 某些地区如柔佛、沙巴、霹雳,已出现多次浅层地震
- 许多时候我们感受到的“地震”,是来自邻国如印尼的强震传导震波
换句话说,我们不是生活在“无震国”,而是生活在“低震风险国”。这是一个值得更新的地理常识。
三、近年地震记录:马来西亚的震动数据
以下是近年来发生在马来西亚本地,或被广泛感知的地震记录:
时间 | 地点 | 震级 | 类型 | 备注 |
2025年8月24日 | 柔佛昔加末 | 4.1级 | 本地震源 | 多地震感明显,无伤亡 |
2023年3月 | 沙巴斗湖 | 3.6级 | 本地震源 | 小型地震,震中附近有感 |
2022年9月 | 霹雳怡保 | 3.8级 | 本地震源 | 夜间震感显著 |
2015年6月 | 沙巴京那巴鲁山 | 6.0级 | 本地震源 | 造成18人死亡,建筑受损 |
多次 | 雪兰莪、新山 | 无明确震源 | 远距震感 | 多为苏门答腊强震影响 |
这张表说明几个关键点:
- 马来西亚不是“零地震国家”,过去十年多次发生有感地震
- 沙巴与柔佛是主要本地震感高频区域
- 大部分人感受到的地震,其实源于印尼强震的远距传播
四、邻国震波传播机制:为什么我们会“无端摇晃”?
让我们来看看地球物理学中一个关键概念:地震波传播。
地震发生后,会释放出两种主要波动:
- P波(初波):速度快,类似推拉震动,穿透力强但震感轻
- S波(次波):速度慢但破坏力大,会造成上下或横向摇晃
当印尼苏门答腊发生强震时,震波会跨海传播,尤其S波到达马来西亚时,即使震级已衰减,人类也容易感知——尤其是居住在高层住宅的居民。
有趣的是,许多时候地震波抵达的“路径”与地质条件结合后,会在特定区域“放大”晃动效果。这也是为什么一些地区居民比其他地区更容易“感受到地震”。
五、柔佛为何成了“地震新热点”?
过去马来西亚提到地震,更多集中在沙巴地区。但这几年,柔佛开始多次出现震感记录,引发关注。
原因主要有三:
- 靠近印尼震源:柔佛地理位置紧邻苏门答腊,成为第一批接收震波的区域
- 本地微震增多:包括昔加末、丰盛港等地,地质活动增强,偶有浅层震源活动
- 城市高楼密度增加:现代城市建设中,高层建筑比过去更多,而高楼在地震中往往“放大晃动”
此外,人口增加也让更多人能“察觉”地震。昔日少人居住的区域即便地震,也可能“无感”;而现在,社交媒体+高人口密度+信息透明,让地震话题成为公共焦点。
六、如何第一时间知道是否真的“地震”?
很多人感到晃动的第一反应是“我是不是头晕了”,或者“是不是楼上装修?”但其实,你可以依靠一些免费工具快速判断:
✅ 实用 App 推荐:
- MyShake(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开发):地震众包震感、实时地图展示
- Earthquake Network:基于加速度感应器自动检测震感
- LastQuake(EMSC):欧洲地震中心官方 App,全球数据权威可靠
🌐 网站推荐:
配合 VPN 使用还能访问更多国外震情数据源(例如 Skyline VPN),让你不再“盲震”。
七、高楼住户特别注意:震感更强,逃生策略需掌握
高楼在震波作用下,会因“共振效应”放大晃动,尤其在中高层(第10–30层)震感最强。
⛑ 地震时的应对建议:
- 不要奔跑,保持冷静
- 快速躲入结实家具下方(桌子、床)、墙角等
- 避免站在窗户、玻璃、吊灯下方
- 切勿搭乘电梯
- 地震过后若疑似有结构损伤,需请专业检查
楼层高并不等于危险,但必须了解震中不在本地时通常无需逃跑,盲目下楼反而危险。
八、未来是否会发生更大地震?我们该担心吗?
马来西亚目前没有被列入“高地震风险国家”,也没有像菲律宾、日本那样的“断层带密布”区域,但不代表风险为零。
许多地质学家指出:
- 微震数量上升,可能代表地质活动变得活跃
- 浅层地震增多,加大局部结构风险
- 海底断层压力积累,仍可能引发“突发性中等地震”
因此,公众并不需要恐慌,但需要具备基本判断力和防震意识。
九、科普:更新你的风险地图,别再迷信“安全区”
我们不能因为过去没有重大地震,就忽视未来的可能性。
- 科普不是制造恐慌,而是增强应对力
- 技术不是万能,但能争取宝贵秒数
- 震感频率升高,是重新认识地理环境的契机